首頁 > 健康專欄

痛經只能吃止痛藥嗎?

何謂痛經?

凡在行經期間或經期前後發生下腹痛,或加上其他伴隨症狀者為「痛經」。可分為「原發性痛經」是指患者骨盆腔內生殖系統沒有明顯的病變和「繼發性痛經」是指骨盆腔內生殖系統有可見的病變。

一.原發性痛經
最常見於十八至二十四歲的婦女,尤以未婚未育者較多,主要症狀是下腹疼痛,痛的性質為痙攣性及陣痛,最劇烈疼痛常持續在經期的第一天內,嚴重者可放射至腰?部、股內側,少數人可放散至陰道、外陰和肛門區。疼痛很少超過兩、三天,而隨年齡增加及陰道分娩,症狀會減少或消失。

除了子宮痙攣痛外,痛經發生時可伴有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倦怠、頭暈、嚴重者有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背痛及頭痛等。

(一)病因及發病機理
原發性痛經的婦女多無生殖系統器質性的病變,其發生原因主要是內分泌失調,而子宮本身的發育及位置也可能與痛經有關。
病因及機理包括以下方面:
1.內分泌因素
(1)宮內膜前列腺素F2α過多
(2)雌激素及孕激素

2.子宮因素
(1)子宮發育不良
(2)子宮頸管狹窄

3.其他因素:多少與體質和遺傳有關。

二.繼發性痛經
繼發性痛經多見於三十歲以後,這種痛楚較為持續性,而且有愈演愈烈的感覺,位置不一定在下腹中央,可因病變的位置而改變,例如偏於一邊,亦也許會多些腰痠背痛。

(一)病因和機理
1.子宮內膜異位
2.盆腔炎
3.子宮肌瘤
4.子宮內有子宮環
5.子宮先天性畸形

 

中醫對痛經的觀點

(一)病因&辨證

1.腎氣虧損 (先天腎氣不足、性生活過於頻密、多產或產傷等)
症狀 : 經期或經後,小腹隱痛,喜按(按壓則疼痛緩解),量少,色淡紅,質稀薄,伴頭暈耳鳴,腰痠腳軟等症狀。

2.氣血虛弱 (體質虛弱、大病久病等)
症狀 : 經期或經後,小腹?痛喜按,量少,色淡紅,質稀薄,伴有疲倦乏力,精神不佳,頭暈心悸,失眠夢多,面色蒼白等症狀。

3.氣滯血瘀 (情緒鬱結或憤怒、經後瘀血內留等,以致氣行不暢而致之血瘀)
症狀 : 經前或經期間,小腹脹痛不欲按壓(拒按),乳房脹痛,經行不暢,色紫暗,或血塊等狀。

4.寒凝血瘀 (經期間或產後感染性質寒冷的致病因素、生冷飲食等使血瘀凝聚不通)
症狀 : 經前或經期,小腹寒冷,疼痛拒按,熱飲或熱敷後痛緩減,量少,色暗紅,或夾血塊,伴有畏寒,四肢易冷,面色青白等症狀。

5.濕熱蘊結 (體質濕熱,或經期產後感受濕熱性質的致病因素,濕熱與血相互作用,以致氣血留滯)。
症狀 :經前或經期間,小腹灼痛拒按,或痛至腰?,量多或經期延長,色紫紅,質稠或有血塊。平日帶下量多,色黃質稠具臭穢之氣味,小便色黃。

 

(二)治療及調理
中醫常言:“不通則痛”、“不榮則痛”。痛經的發生與各種病因所引致的氣血失調或氣血虧虛有關,故中醫治療痛經以調理氣血為主,伴以補腎、益氣養血、散寒、行氣、清熱除濕等為原則。於經期前後,患者應避免飲食生冷或辛激飲食,預防外感、沐浴受涼等,以免疼痛加重。

針灸治療痛經,以針刺腹部及下肢穴位為主。每週作2-3次治療,可收較佳效果。一般持續治療數個週期以後,身體狀況及經痛問題均有顯著改善。

 

(三)飲食調理

1.生薑紅棗飲
材料:生薑4兩、紅糖1-2片、紅棗10枚
做法:生薑洗淨、切件。紅棗洗淨、去核。
以上材料放入鍋,加清水4碗,水沸後轉慢火煮45分鐘,加入紅糖,再煮2分鐘,飲用。
功效:暖宮散寒
適應證:寒凝血瘀型痛經

 

2.黃耆當歸烏雞湯
材料:黃耆1兩、當歸2錢、烏雞半隻
做法:烏雞去毛、內臟,洗淨、切件。黃耆、當歸洗淨,待用。
以上材料共放鍋中,加清水8碗,水煮沸後轉慢火煮2小時,以鹽調味食用。
功效:益氣養血
適應證:氣血虛弱型痛經

 

3.田七香附肉桂飲
材料:田七3錢、香附3錢、肉桂1錢
做法:以上材料共放入鍋中,加清水4碗,水煮沸後煮45分鐘,代水飲用。
功效:理氣活血
適應證:氣滯血瘀型痛經